附红细胞体

来源:正泰药业    发布时间:2024-01-30    浏览次数:326

         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动物血液里,可附着在红细胞的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的一种单细胞原生物;传染病学上分类属于立克次氏体,能引起各种动物热性、溶血性疾病。

一、病原:

附红细胞体有人认为是单细胞原虫的一种,属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目,乏浆体科,属附红细胞体属。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一般以寄生宿主命名,但病原的种类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不甚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形态呈环状、哑铃状、S形、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大小介于0.1-2.6um之间。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2800倍显微镜下,可见分布不均的类核糖体。外有一层胞膜,下有微管(透视镜下)。增殖方式有二分裂法,出芽和裂殖法。一般认为增殖发生在骨髓部位,但尚存在争议。常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游离于血浆中。附红细胞体发育过程中,形状和大小常发生变化,可能也与动物种类、动物抵抗力等因素有关。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温,在5度时可保存15天,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天,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79度条件下可保存80天,冻干保存可活765天。一般常用消毒剂均能杀死病原,如0.5%的石碳酸于37度3个小时就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附红细胞体病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近年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有趋于严重的态势,很多猪场因此损失惨重。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 有人做过调查,各种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人的感染阳性率可达 86%;而鸡的阳性率更高,可达 90%。但除了猪之外的其它动物发病率不高。

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发生于各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等可以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子、蜱等)传播。注射针头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在注射治疗或免疫接种时,同窝的猪往往用一只针头注射,有可能造成附红细胞体人为传播。附红细胞体可经交配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重要的。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仅仅通过感染一般不会使在正常管理条件下饲养的健康猪发生急性症状,应激是导致本病爆发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只发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的天气、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及其它疾病感染时,猪群亦可能爆发此病。

一般认为附红细胞体病多发生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高温高湿天气。冬季相对较少。最早见于广东、广西、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后来逐渐蔓延至河南、山东、河北、甚至新疆和东北地区。

三、症状:

①体温升至40-41.5 ℃,稽留热,患牛先流清鼻涕,精神差,食欲下降,呼吸急促。

②严重贫血,皮肤及可视粘膜苍白,黄疸,个别牛有血尿。

③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喜卧。

④血常规:白细胞增加,嗜中性细胞增加,红细胞数下降(1 90-600 万个/立方毫米),血小板减少到10万个/立方毫米,血色素平均为52%,有个别病例发现白细胞减少,原因未明。

四、病理变化:

①皮肤苍白,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有大小不等出血点和出血斑。腹腔、胸腔积水,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

②肝、脾肿大1-2倍,表面有出血点,质脆,有的脾组织出现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③心肌扩张,质软,心间质水肿,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和黄染。肺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④肾脏肿大变性,肾积水。

⑤胃肠粘膜局部出血,水肿。诊断本病以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可初诊,但应与其他血原虫相区别,确诊需进行血液学检查。方法:取静脉鲜血一滴,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有圆形、椭圆形或星形绿包闪光形小体在血浆、红细胞旁作扭转运动,或发现红细胞边缘不整,并有星光闪亮,即可确诊。

五、治疗方法:

①土霉素注射液+三联抗体/混感传奇/;另一边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单注。

②盐酸吖啶黄肌注,另一边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单注。

③三氮脒+安乃近肌注,另一边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单注。

拌料:多西环素可溶性粉+高效磺胺混合拌料。